據悉,該機器人可以像人類飛行員一樣操作飛機的所有單一控制,能夠通過高精度控制技術靈活操作飛行儀器,即使在飛機中遇到嚴重振動也能做到。

從目前公布的圖片來看,實際上該機器人在形象上更類似一只“機械手”。據了解,“PIBOT”能夠適應傳統飛機駕駛艙環境,可自動操控駕駛桿、撥動駕駛艙內的開關,并能夠利用內置的AI模型執行飛行圖表和一系列應急程序。
同時,該機器人整合了ChatGPT技術,能夠記憶復雜的自然語言手冊并繪制飛行圖表,增強了其在各種飛機之間的適應性。其記憶力如此之大,以至于可以記住全球所有的Jeppesen航空導航圖表,這對人類飛行員來說是不可能的。
PIBOT還利用了大型語言模型(LLM)的最新進展,得益于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系統的技術突破,PIBOT預計將進行無誤差飛行,并能夠在緊急情況下比人類反應更快。它相當熟悉飛行業界的《快速參考手冊》(QRH),其中包含適用于“異常和緊急狀況(如斷電或系統故障)”的所有程序,這些能力能夠使PIBOT機器人比人類飛行員更快地應對各種突發緊急情況。
研究團隊還正在開發和測試自己的自然語言模型,以便PIBOT在沒有互聯網連接的情況下進行查詢。PIBOT還可以與飛機直接通信,并與空中交通控制員和駕駛艙內的人類進行語音合成通信。
領導PIBOT項目的David Hyunchul Shim表示:“PIBOT機器人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在現有的飛機座艙中使用,不需要對飛機座艙進行改裝,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和實用性”。
目前,PIBOT還未進行實際硬件測試,官方宣稱,該機器人目前僅僅在飛行模擬器上進行過“滑行、起飛、巡航、循環和著陸能力”的測試。據悉,該機器人有望在2026年投入商用。PIBOT的人形設計使其能夠無縫地替代人類在駕駛汽車、操作坦克甚至指揮海上船只等角色。項目由韓國國防發展局(ADD)委托,未來可能有軍事應用。
全球范圍內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和競爭,推動了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。各國都在積極尋求將人工智能與軍事裝備融合,以提高作戰效能和軍事實力。然而,我們必須認識到,無論AI與機器人在戰場上扮演什么角色,人類飛行員的價值和作用依然不可替代。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判斷能力,能夠在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做出決策,靈活應對各種情況。戰斗機飛行員的訓練和素養無法簡單地被機器人所替代。
此外,人類飛行員還具備情感和道德判斷的能力。他們可以理解人道主義和倫理原則,考慮到戰爭對人類生命和社會的影響。這種人性化的思維在軍事決策中至關重要,無法由冷冰冰的機器來完全代替。